News
券商视野中的就业问题
易盟研究院信息速递
充分就业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宪法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治局研究经济会议要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国务院《“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着力解决日益突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各大券商对当前国内的就业情况也给与了持续关注。其中:
1、恒大研究院通过PMI指数情况,揭示了不同行业领域就业现状,指出,当前国内的就业压力主要是结构性而非总量性的,即传统制造业、小企业、东北地区就业形势较差, 但教育培训、中介服务、建筑业等行业及大型企业等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人才供需不匹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2、国泰君安就中美贸易冲突对就业问题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测算指出,若美全面长期加征关税 25%,或将影响中国就业 1.3 个百分点,计550 万人员左右,受损行业主要为纺服、机电相关、造纸印刷、木材加工与家具制造和部分化工。
3、招商证券通过国际比较的视角,考察了当前国内的就业形势。指出,服务业将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部门,劳动力从二产向三产转移过程中会发生失业问题。女性在转移过程中更加灵活,而男性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4、安信证券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速下行、就业人员增速趋缓;二产就业数及占比近年有回落、三产承载就业最多;私营与个体企业就业人员最多、增速较快;传统行业就业数量最多、部分新兴行业增速较快。
5、方正证券指出,近期密集提出的稳就业举措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这些政策包括: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创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组合拳等,并预计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大背景下,稳增长政策大概率会加码,有可能出台独立的就业政策。
一、恒大研究院
5月开始,制造业PMI 的特点是
1)PMI 跌破荣枯线,需求端下滑,尤其是新出口订单大幅回落,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导致的产业链转移、全球经济回落影响,4 月中国对美、台湾出口增速大幅减少至-13.1%和 4.8%,但中国台湾对美出口却高达 21.5%。一季度,越南对美国出口增速 40.2%,较四季度上升 33.5 个百分点。一季度美国从中国进口家具减少12.8%,而从越南和台湾的进口分别 增加 37.2%和 19.3%。内需相对稳健,主要受地产和基建投资支撑,与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高位一致。
2)需求偏弱,价格有回落压力,企业盈利再次面临压力,减税降费、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可能对冲部分盈利压力。
3)大中小企业景气度和经营预期指数同时下滑,小企业受打击尤其严重,新订单跌破荣枯线。
4)外需压力将逐步传导至制造业部门投资和就业,真实的就业压力可能较大。1 季度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为过去五年同期最低,其中金融业招聘职位下降幅度在所有行业中最大,达 39.7%;1-4 月城镇新增就业 459 万人,低于 2017 和 2018 年的 465和 471 万人;5月制造业 PMI 从业人员指数创十年新低,建筑业从业指数上升。考虑到我国长期人口特征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连续 7年下降(7年减少2600万人)、就业人口 2018 年首次下降、老龄化率提高、老一代农民工退出就业,就业压力主要是结构性而非总量性,即传统制造业、小企业、东北地区就业形势较差,但教育培训、中介服务、建筑业等行业及大型企业等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人才供需不匹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需要改善营商环境支持创业、 减税降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财政提供技能培训等。
资料来源:慧博智能终端
原作者:罗志恒、孙婉莹
二、国泰君安证券
大国博弈,重塑全球产业链
若美全面长期加征关税25%,或将影响中国就业1.3个点,550万人员左右,受损行业主要为纺服、机电相关、造纸印刷、木材加工与家具制造和部分化工。
摘要:
又到了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大变迁的时代。技术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不断融合,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变革。政治上,中美经贸领域的博弈刚刚开始,一波高于一波。这些都冲击着现有的全球分工,势必重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条。
大国博弈,互征关税,冲击我国纺服,家具制造,计算机、电子与光学设备,以及机械设备与电气设备行业,但短期发生大面积产业转移的概率较小,因为体量、成本、技术均制约了国内产业转移的速度。
贸易摩擦,从价值链角度来看,核心影响还是在于高端制造的关键“上游”,这将对中国价值链跃迁和加工贸易的可持续性构成挑战。
就业方面,我们测算:
(1)若 2500亿长期加征 25%关税,将减少330 万左右就业岗位,提升失业率 0.8个点;
(2)若对华全部商品长期加征25%关税,将减少550万个就业岗位,提升失业率 1.3个点;
(3)若对华全部商品长期加征 45%关税,将减少 1000 万个就业岗位,提升失业率2.4个点。
在第二种情形下,即长期全面加征关税 25%,影响我国工业增加值 2个百分点,就业1.3个百分点。
就业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为:纺织服装、 机电相关、造纸印刷、木材加工与家具制造、部分化工与贱金属及制品制造。
未来在稳就业政策方面,我们判断:短期核心是降低中小企业用工成本;长期则是对去产能进程中的结构性失业人员的再培训,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前者意味着减税降费的落实和定向降准的实施,后者代表失业保障和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将不断提升。
资料来源:慧博智能终端
原作者:花长春、张捷等
三、招商证券
如何看待就业情况?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观察
本文借助大量的国际统计数据,既满足国际比较的需要,也满足市场对中国就业情况进行客观认识的需要。
首先探讨真实的失业率。联合国发布的 2018 年中国失业率为 4.70%,与城镇登记失业率(3.83%)差距明显扩大;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 2018 年中国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走向分化,前者从 4.40%上升至 4.42%,后者从3.94%继续下降至 3.83%。两种国际调查下的中国失业率在2018年均有所上升,而这一变化从国内登记就业指标中难以观察到。
其次分析不同部门的就业形势。在持续且剧烈的就业结构调整下,
1)农业就业从 2003 年开始下降,在 2015 年降至世界水平以下,在 2018 年出现企稳迹象,这意味着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过程在未来将明显放缓;
2)工业就业从 2015 年转升为降,同时服务业就业持续增长,这意味着劳动力开始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不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目前工业就业仍然明显偏高、服务业偏低,预计这一转移过程将长期存在, 服务业将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部门。
最后,就业压力或主要体现在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过程中。在进出口链条带动制造业回落与消费低迷并存的背景下,一方面工业或加速挤出就业,另一 方面服务业的就业接纳能力边际下降,这可能导致劳动力从二产向三产转移过程中发生失业问题。尤其是我们发现女性在转移过程中更加灵活(不论是出于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因此男性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资料来源:慧博智能终端
原作者:尹睿哲、季宬、丽清
四、安信证券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
经济增速下行、就业人员增速趋缓;二产就业数及占比近年有回落、三产承载就业最多;私营与个体企业就业人员最多、增速较快;传统行业就业数量最多、部分新兴行业增速较快。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进、中国经济逐渐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经济发展要逐渐摆脱对债务和投资的依赖;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是带动就业的重要行业,但是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带来的副作用越来越大,房地产调控的放松空间逐渐变小;劳动力年龄及质量发生结构性变化, 一些传统的低技能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有所缩减,一些传统的重体力行业的劳动力供给也有所缩减;以及工业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与国务院《“十三五”促 进就业规划》提出了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的政策重点,包括鼓励新经济、新产 业、新业态的创业,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缓解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就业压力。完善城乡劳动者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资料来源:慧博智能终端
原作者:朱海洋
五、方正证券
就业托底政策有哪些抓手?
近期密集提出的稳就业举措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为出口部门的下行未雨绸缪。近期稳就业政策频繁出台,一方面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去年政治局会议将稳就业置于六稳之首,政府工作报告将就业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之后,就业政策向就业领导小组统筹、多部门配合以及独立的就业政策体系方向靠拢。另一方面,就业状况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今明两年GDP 增长目标需要达到 6.3%和 6.2%,每 1%的GDP
对应的就业人数为 190万人以上,2017 年中国对美国货物出口带来1686万人次的就业,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政策有必要对出口部门的恶化未雨绸缪。
中国在前两轮促进就业的抓手主要包括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创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组合拳等措施。
1998-1999 年,面对国企改革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导致的经济下滑和失业问题,我国政府采取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的组合拳、扶持企业和创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等方式应对失业问题。
2008-2009 年, 面对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下滑,我国政府采取鼓励创业和扶持企 业,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辅以宏观刺激的方式有效应对了失业问题。综合来看,就业的抓手 1998-1999 年侧重于社会保障和再就业,而在 2008-2009年侧重于扶持中小企业和鼓励创业。
预计:稳增长政策大概率加码,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之后,就业政策将由就业领导小组统筹、多部门配合,独立的就业政策将不断落地。
资料来源:慧博智能终端
原作者:胡国鹏、郑小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