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技能人才真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大时代。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2019年9月,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总结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为广大技能劳动者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在外部环境挑战和内部经济发展需求面前,中国技能人才迎来了高光时刻,这是技能人才大有作为的“大时代”,但技能人才不会凭空出现,不是天生就行,技能人才的培养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技能人才“崛起”的背景解读出发,进一步探讨新时代人才技能培养的关键,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
一、技能报国正当时,技能人才遇到属于自己的“大时代”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增长”,对技能型人才大军的需求紧迫性前所未有,叠加“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核心需求稳稳地落位在技能型人才上。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技能人才大有作为。
于国家而言:培养大国工匠,有服务国家战略之需。在“经济转型”和“中国制造2025”目标之下,国家迫切需要一支能够支撑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多层次技能人才队伍,为建设技能强国贡献力量。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技能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是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需要。
•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已经到来的新技术革命,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赢得主动并发展建成制造强国,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特别是技能人才素质。
于社会而言:培养大国工匠,有稳定社会秩序之功。今年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公开强调了在当前的经济压力下,严守就业底线的重要性,而就业想稳,需要坚实的产业支撑,而产业要兴,离不开技能人才的支撑。
• 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稳就业方面,要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
•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我认为,全社会应想办法让金领和蓝领成为“香饽饽”。如今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中高级技术工人,提供的薪酬和待遇较高。但在整个社会层面,应营造氛围让金领和蓝领更受尊重。这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就业中一些结构性问题也将起到一定作用。
• 四川邮电职业学院原院长傅德月:要服务国家战略,高职院校要利用学校的优势做好转岗和下岗职工、农民工、退伍军人的专业技能教育。
于城市而言:培养大国工匠,有提升城市竞争力之用。城市间甚至是城市群间的竞争本质都是人才的竞争。以近期长三角区域发展为例,就在7月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人才成就产业未来”为主题的“长三角产业·人才协同发展研讨会”上,来自三省一市相关部门的代表均表示:长三角地区要扛起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国家队”的重担,必须增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和集聚能力,发挥全球优秀人才“蓄水池”功能,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干和抱负搭建广阔舞台。
•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阮力:实现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协同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要为高端产业供给高端人才,加快创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才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聚焦打造汽车、民用航空、物联网、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经济、湖区经济、总部经济发展,打造长三角“未来产业之心”。同时,要构建产业人才的梯度队伍,形成“金字塔”模式。不仅需要高层次、紧缺的创新型人才,也要加强“蓝领工人”、高技能人才的供给,提高产业人才队伍质量。
培养大国工匠,有服务国家战略之需、稳定社会秩序之功、提升城市竞争力之用。我们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短板。
•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强调: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2018年,技能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2%,高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技工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始终在2以上的水平。
大国工匠不会凭空出现,不是天生就行,为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难题,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不少保障性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院校扩招、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养走上快车道
大国工匠的培养离不开政策支持,近年来,为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培训基地建设方法下足功夫。
2018年高职院校新增30所,2019年院校扩招100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国家希望通过重视职业教育以培育技能人才,从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无论是高职(专科)院校新增数量还是进修及培训人数都有极为显著的增长。具体来看,高职(专科)院校已连续两年实现超2%的增长;普通专科毕业数量已连续两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进修及培训人数在2018年更是实现了超50%的增长。
表:2013年以来,高职(专科)院校机构数量增长情况(所)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表:2013年以来,普通专科&进修及培训毕业生数量(万人)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强化技能培训,着力推进国家级“产业基地+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各省市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基本都分别按照500万元和2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除了在地方上自行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外,也出现了多城市联合打造模式,如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上海、苏州、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宣城、芜湖、合肥)共同携手于9月底,在上海松江揭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计划三年内(2019年-2021年)九城市联合百家企业完成培育万名高技能人才。
诚然“院校扩招、基地建设”让技能人才培养走上了快车道,但由于技能型人才存在“重实践”的特殊性,故为解决其短缺问题,不但需要政府端给予政策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通过“政企合作、校企合作”以真正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供给能有效衔接。
三、对职校仍难摘“有色眼镜”,职教难题还需市场化手段破解
“大国工匠”的培养光有政策端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基于目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现状,我们还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正如《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表述的那样: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2019年专科院校的招生情况算是这些问题集体反映的一个缩影:今年扩招100万的目标之下,不少专科院校直到开学还在发布补录公告,目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还远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图:专科院校补录公告示意
问题的解决需要循序渐进,基于“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核心特征,比起一味的开办职校和培训机构,国家开始有意识的引导、鼓励市场化手段破解难题,毕竟算不算人才,最终还是要企业说了算。
政策推动,让技能人才评价权回归企业和社会。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提出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技能人才的评价权进一步放给企业和社会。
企业主导,将技能培训作为一项员工福利。典型如沃尔玛,2018年推出一项福利,员工每天支付 1 美元,即可进修商业和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大学学位,近期由于其拥有5000多家零售药店以及视觉和听觉中心,需要大量有技能的员工,故新增加了医疗保健学位。只有企业自身才最了解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人才,通过员工教育福利的方式,让技能培训更具有针对性。
“大国工匠”的培养之路道阻且长,但正如《人民日报》此前评论所言:职业教育要想找到自己的蓝海,需要通过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而当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匹配了,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才能水涨船高,到那个时候,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自然也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四、2021年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即,技能人才拥抱属于自己的大时代
2021年,上海将举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对于这一赛事,数据显示,中国参赛选手于2015年第43届世赛实现金牌零的突破;2017年实现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2019年实现56个项目的参赛“全覆盖”。
“以赛带训强技能,以赛促学补短板”,相信借助于2021年在中国的舞台上首次举办世界级的技能大赛的机会,一定可以为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